云台山梦事(奇幻小说)
引子:
中原河南历史文化深厚,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开封亦为七朝都城,安阳殷墟、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为华夏文化之璀璨明珠;自然景观壮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在河南境内全长逾七百公里、波澜壮阔,太行山仙境、老君山奇景莫不让游人流连忘返。
河南老友好客。几年中,驴友们受邀一起游览了不少豫内真山真水。2022年仲春,我们又去了一处河南很“低调”的地方,那就是云台山。
云台山是国家5A地质公园。这里有大量的地质遗址,其中甚至有三十四亿年的岩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云台山的景色才会如此的优美,山林泉潭瀑溪岩,桃花水母野猕猴,红石峡、子房湖、万善百家茱萸峰。近三百平方公里景区山势险峻、峰壑云锁雾绕,云台天瀑单级落差三百十四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高瀑。这里春天山花烂漫、夏日重峦积翠、秋季霜叶红花、冬时白雪林幽。
人在画中游,驴友一行不疾不徐,登上了百家岩。河南老友介绍:“此处古称柏岩,既有‘岩下平坦可容百家的意思,亦有‘百家言’、‘百家争鸣’的意思。岩高不足二百米,东西横跨却逾千米,是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汉献帝曾在此避暑纳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曾隐居此处二十余年,至今留下汉献帝避暑台、孙登啸台、王烈泉、二乐台、刘伶醒酒台等不少历史遗迹。”
我接问:“古籍所载竹林七贤的活动竹林在此处?”
“正是。” 老友回道:“据《名士传》中记载,三国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生活上不拘礼法,提倡清静无为,常常聚集在此处竹林肆意酣酒。不过,他们最后分崩离析各奔东西。”
“后人无聊。常常讨论先有‘竹林’还是先有‘七贤’。近代大师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后有‘竹林’,七贤应是附会《论语》‘作者七人’的事数,‘竹林’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另一派则认为魏晋时黄河流域确实有大量竹林,从时间地点上有竹林下七贤聚会的可能性。”老友侃侃而谈,接着又关切地对我道:“兄弟,你今天中午微醺,刚刚与他们年轻人一起登山一路走急,特显困乏。这样,我带几个年轻驴友四处转转,你在刘伶醒酒台附近休息一会儿,可好?”
“甚好、甚好。”我认可后,独自一个人在近刘伶醒酒台的地方找了一个歇脚处坐下,不一会儿便酣然入睡。
春梦中,我步入了百家岩上好大的一片繁密葱翠竹林中。
温暖的阳光下,我看见四位青年男子盘腿围坐相隔不远,其身下座席各是一张三尺见方的竹编。四人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大袖衫,各人手边都放有一只古色漆制酒爵,几只盛酒的园足圆腹大酒樽并排置于四人座席的对面,一酒童手持一把挹酒的直柄长勺立于酒樽后侧,随时按规矩给四人的酒爵中斟酒。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竹林,竹叶颤动沙沙作响。
“今朝正值魏正始十年仲春。” 黑衫人边饮边吟:“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厄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余三人和韵击拍。褐衫人大笑道:“刘伶兄酒量举世无双,刚刚所赋《酒德颂》更乃千古绝唱。”
“杜康造酒醉刘伶。”灰衫人亦笑道:“吾看杜康乃酒神、刘伶乃酒仙也。”
青衫人放下酒爵,叹道:“可惜阮籍、山涛、王戎等三友今日因事未曾赶来。否则,就冲这‘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就可再喝掉三大樽酒啊。”言罢,右手朝对面那几只大樽指了几下。
“那是过去时了。”黑衫人满饮一爵酒后,突然发现近席处站着的我,惊问:“汝是谁?为何如此打扮?”
“我是来云台山游览观景的游客。”身着白色运动服、脚穿白色运动鞋的我赶紧双手抱拳,边弯腰施礼边道:“刚刚经过竹林,闻到这边有酒香,不知不觉中就走过来了。无意间还听到这位先生说‘今昔乃魏正始十年’。魏正始十年,应该是公元249年。而我的记忆深处是明明白白的是公元2022年,再看各位如此装扮与饮酒风格,难道我真的是穿越了一千八百年,来到了三国时代?”
“闻所未闻。” 青衫人放下手中酒爵,摇头道:“人世间只有来生转世或托生的说法,哪有活回去的道理?”
“非也。”我简单辨道:“未来科学已经部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在时空隧道中自由穿越,回到过去、进入将来。”
四个人蹬大眼睛看着我,上上下下打量着我,一会儿又相互看了看没有出声。
“后生,不管汝是未来人穿越回来的,还是鬼灵精怪变化的,汝若有意愿,可以坐下来与吾等一起对酒当歌否?” 稍刻,褐衫人接问:“诸兄看可以吗?”
余三人热请齐邀:“不胜荣幸!”
“不胜惶恐。”好奇心驱动我顺势盘腿入坐在一张竹编空席上,接道:“恭敬不如从命也。”
机灵的酒童立马过来,用双手端给我一只已经斟满的酒爵。谢过酒童,我举起酒爵向四人表示敬谢。五人各饮一大口酒后,我问道:“晚生尚不知道各位的尊姓大名?”
“吾乃刘伶。”黑衫人一手执爵,一手指其他三个人,逐一介绍:“褐衫者稽康,一曲《广陵散》名动天下;灰衫者向秀,所著《庄子注》给华夏玄学造下重大影响;青衫者阮咸,著有《律议》,精通音律、尤善弹奏琵琶。”
我急问:“你们是竹林七贤?” 心中不免再次惊思:“难道我真的穿越了?”
“竹林七贤?”向秀接问:“是后世对吾等七人的称呼?”
“后人是这样尊称各位前辈的。”我赶紧点头,忍不住又问:“还有三位先贤呢?他们咋没在呢?”
“惭愧,不敢当先贤之称。“稽康道:“吾等七人中,年龄最长的山涛和最小的王戎,开始热衷于朝廷之事;以《咏怀八十二首》蜚声华夏诗坛的阮籍已近遁世了。咳咳。”
向秀接问:“后生,汝刚刚提到的公元2022年、公元249年,这‘公元’二字该作何解?”
“那是后世人设计的一种更方便的纪年方式,是从海外传入华夏的。” 我简单介绍:“公元元年恰巧是汉平帝刘衎的元始元年,那一年也是辛酉鸡年。”
“吾对穿越这个说法非常有兴趣。” 阮咸举起酒爵喝了一口,放下后,手指不远处的汉献帝避暑台,接道:“就像汉高祖刘邦穿越百余年成为了汉献帝一样?只是汉高祖与后生汝的穿越方向不同,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家中富足、托好老庄的稽康略有所思后,摇头晃脑接道:“庄周梦蝶吧?管他是庄周梦见了蝶,还是蝶梦见了庄周。”
“不好意思叨扰了各位先贤的雅兴,我得先给每位先贤单独各敬上一爵酒。” 按顺时针方向,我挨个给四位敬酒后接问:“四位前辈,汝等今日相聚,主要是聊什么呢?”
“实在是无巧不成书。”刘伶一口饮尽一爵后,笑道:“前次吾等相约,此回相聚的主要话题,就是将各自听到的、如今坊间流传的汉高祖穿越数百年托生成汉献帝故事,说说聊聊。”
我兴趣盎然,接道:“一千一百年后有个明王朝,公元1368年开国,传16帝计276年。期间文学繁荣,有个叫冯梦龙的人,将先前华夏历史上的不少民间传说,编著成一套《三言》短篇故事集,其《喻世明言》中就提到了这个穿越托生故事。”
“这样,吾等先讲讲各自从坊间听到的相关传说。”刘伶微醺,接道:“汝可边听边跟后世书《三言》中的故事相印证,看看故事历千年后会以讹传讹到啥样,然后告诉吾等。”
我连连点头。
“如今的魏国天子姓曹,但把控朝局的,却是大将军司马懿及其司马家族。二年前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跟朝廷的另一个大权臣争斗中失利,便学了古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术,称病不起。今年正月初六,司马懿利用机会,制造了高平陵政变,等于实控了曹魏江山。” 刘伶扫了大家一眼,接道:“故事当从此开讲。”言罢举起自己手中的酒爵大口饮尽,余人举爵礼应。
酒童过来给大家把酒爵斟满。
“东汉灵帝时,蜀郡益州有一秀才名为司马貌,表字重湘,天资聪颖、才学颇佳,乡里屡次举其孝廉、有道(东汉设置的选举科目),只因家贫无人提携,年至半百不得出头,空负才华。心中憋屈,一次醉酒后,狂草怨词一篇,愤曰‘天生吾才兮,岂无用之?… 贤愚颠倒兮,题雄为雌。… 天道何知兮,将无有私?…’接又写下讽诗八句。直至天黑掌灯,诵吟数遍后禁不住胸内怒起,边把怨词讽诗向灯中烧了,口中直呼‘老天不公’。” 刘伶轻饮半口酒后,接道:“不想即刻被巡查当值的夜游神听见,便奏报玉帝。玉帝大怒曰‘岂有此理,小儒见识不广,反说天道有私,宜速治罪’。太白金星奏道‘司马重湘才高运蹇,抑郁不平,致有此论。以臣愚见,可以将其押到阴司,权替阎罗王半日之位,凡阴司有长期疑难办的案件,着他剖断。若断得公明,将功赎罪;如果不公不明,一并治罪’。玉帝准奏。”
“后来呢?” 酒童听得入迷,着急顺口追问,想起不能插话的规矩,即便低首斟酒。
刘伶接道:“司马重湘至阴司权代半日阎罗王职责,将阴司中唯一没有厘清,拖了三百五十年都未曾了结的汉初几宗案子审断得明明白白。阎罗王叹服,转呈上天请旨定夺。玉帝见了十分欢喜:‘三百余年久滞案子,亏他六个时辰断明,果然天下奇才。今生屈抑不遇,来生仍托生司马之家,名懿表字仲达,一生出将入相’。”
我边听边想,华夏传统文化中的“来生转世或托生”的说法,跟当今世人所说“穿越”,有点异曲同工。现今有种说法,人有灵魂,其终身呈量子态伴随。人离世后量子却不灭,在某处空间存在,待一定条件满足后,再行进入新的人之生命体,这不就是转世么?
正胡思乱想中,一下没回过神来,边上的阮咸先贤提醒:“喂,后生听傻啦?快喝口酒缓缓。”
我赶紧抱歉:“没有没有,是被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说罢,举起自己的酒爵恭敬四位前辈。
“此乃开场白也。” 刘伶猛地喝了一大口酒后,放下酒爵,右手抹了几下嘴巴,接道:“只说司马重湘代行阎罗王职责,命判官取来阴司未审结的四宗文卷。打开看时:
一是屈杀忠臣案事,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汉高祖刘邦;
二是算命误事案事,原告韩信,被告许复;
三是嫉妒害命案事,原告戚氏,被告吕后;
四是乘危逼命案事,原告项羽,被告吕马童等六人。
司马重湘览毕,呵呵大笑‘案非复杂,如何久拖不决?今夜都会判决明白。’待鬼吏将所有原告被告拘来、判官点名后,重湘开审第一案事。”刘伶接道:“重湘先问韩信:‘汝先事项羽,位不过郎中,一遇汉高祖,即登台拜帅,如何又起反叛之心自取罪戮,今日反告故主?’韩信答:‘君上。韩信受汉王登台拜帅宏恩,费尽心力,立下十大功劳。谁知汉高祖得了天下后,不念前功。吕后与萧何定计,哄某至长乐宫中后不由分说,诬某反叛、缚某立斩、夷某三族。某自思无罪,三百五十年衔冤未报,伏乞明断。’
重湘曰:‘世人皆知汝有十大功劳,汉家天下,大半皆自汝力,但汝有没有过谋反之心?’
‘某登台拜帅之时曾设下大誓,信不负汉,汉不负信。曾经的军师蒯通曾教某反叛,某即刻将其赶走了。’
鬼吏拘蒯通前来作证。蒯通曰:‘某算定汉高祖是个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共富贵的雄主,故劝韩信自立。但其并不听劝,所以某半途而去也。’
重湘问韩信:‘汝当初不听蒯通之言,何故?’
韩信答曰:‘有一算命先生许复,算某有七十二岁之寿且善终,故不忍背汉。’
重湘见此,干脆就将第二案事合并来审。”刘伶借着酒兴,一口气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口干舌燥,赶紧举爵饮酒润嗓,想了一想,续道:“接下去的故事,吾不太清楚,因前次在镇上酒肆听讲时,醉酒后忘也。”
众人大笑,酒童过来帮其酒爵满上。
“后来的故事,吾听到坊间是这么流传的。”稽康接道:“重湘命鬼吏拘来许复,严厉责问:‘韩信只有三十二岁,汝哄其有七十二岁?术士图人钱财、妄言祸福,误人终身。’
许复答曰:‘君上。常言人有可延之寿,亦有可折之寿。据理推断,韩信应该七十二岁。只是他杀机太深、以致短折。’待某一一报上。当初韩信弃楚归汉,途中迷路,遇见两个樵夫为其指引道路,韩信恐楚王派人追杀,被樵夫走漏消息,边拔剑回步,把两个樵夫都杀了,如此恩将仇报,减寿十年;韩信赴汉,汉高祖筑起了三丈高台并手捧金印拜为元帅,韩信安然受之,如此臣受君拜,减寿十年;辩士郦生,劝说齐王田广降汉,日日陪其饮酒作乐,空乏其斗志,韩信则乘齐王田广无备,袭击破之。郦生后为田广烹杀,韩信却得到了灭齐全功,如此夺人功绩伤其命,再折阳寿十年;九里山十面埋伏,杀灭楚兵百万,阴孽深重,加折阳寿又十年。所以共折其阳寿四十年。’
韩信听罢无言以对,少刻接曰:‘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荐某为汉帅,后来又设计骗某至长乐宫,害某性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某至今不平。’
重湘命鬼吏拘来萧何对责。
萧何回曰:‘君上。当初韩信怀大才而不遇,是某跟汉高祖力荐,助其成就大事业。后来汉高祖远征前,嘱咐吕后用心防范。吕后下旨要某进宫商议,说韩信谋反,欲行诛戮。某即奏明韩信乃本朝第一大功臣,没有谋反证据,实在不敢奉命。吕后大怒,责臣与韩信同谋。某惧怕吕后,不得已参与其中。某完全没有害信之心。’
酒童被精彩故事深深吸引,一时忘了斟酒。刘伶忍不住右手举起空爵招呼酒童斟酒。
“吾听坊间传说。”阮咸接道:“司马重湘再低头翻看了案事,稍微想了一下,接曰‘看来第三案事也归并到第一、第二两个案事一起,并案处理。’便命鬼吏拘来了戚氏、吕后。
重湘接曰:‘吕氏,萧何证言是汝下令杀害了韩信,有何辨言从实道来。’
吕后答曰:‘张良最了解汉高祖。为保韩信大才,请汉高祖写下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在楚汉相争的长期过程中,韩信多次惹怒汉高祖,双方的裂痕早已经出现。韩信实乃军事天才、政治侏儒兮,被贬为淮阴侯后,每日抑郁寡欢,告病在家。汉高祖从不信任任何人,早有除信之想法,有一次御驾亲征,嘱吾务将韩信除去。吾召集萧何一起谋划,是因为萧何是韩信引荐入汉的,两人亦是好友,如让萧何去请韩信赴长乐宫,韩信必不怀疑。诱至长乐宫钟室后缚住后,将韩信装进麻袋,悬于梁上,多力士用数根大号尖锐竹剑将其刺死。如此并不负汉高祖三见不杀的承诺。’
‘如此看来,杀韩信是汉高祖之过。’重湘接问:‘戚氏,汝有何话要说?’
戚氏泣曰:‘当年汉高祖在睢水大战,被楚将追迫,单骑逃入戚家庄,吾父藏之。期间见妾美貌,要妾忱欢,妾意不从。汉高祖扯下战袍一幅交与妾,并诺将来得天下时,汝子即为太子。后妾生一子,取名如意。汉高祖崩后,吕后自立己子,妾不敢争。谁知吕后心犹不足,哄妾母子入宫,毒酒害死如意,并指责吾凤眼迷皇,即使宫女用金针将妾双眼刺瞎,又将红铜熔化后,灌妾喉中,断妾四肢,抛妾茅厕。妾母子有何罪要遭此大难?至今深冤未报,乞君上作主。’言罢大哭。”
阮咸颇通音律、情感丰富,是当时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话到此处竟然哽咽不能出声。
“看来剩下的故事得由吾来讲述了。”向秀左右环顾了一下众人,接道:“吾听说,重湘劝曰:‘毋须伤心,今晚还汝公道’,并让原告被告一旁站立,听候发落。接着重湘唤大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听审。英布上前诉曰:‘某与韩信、彭越三人同功一体,汉家江山,都是吾等三人挣下的,并无反叛之心。忽有一日,吕氏遣使赐给某肉酱一瓶。某谢恩品尝,偶吃出人指一个,心中疑惑,盘问来使,其推说不知。某当时发怒将来使拷打,说出实情,乃大梁王彭越之肉也。某闻言凄惨,即使手指插入自己喉中,向江中突出肉来,化作一种小小螃蟹,凄凄而去。某其时愤怒无比,斩杀来使。吕后知晓,差人取回某首级归朝。某屈死,望君明断。’彭越上前诉曰:‘某一生刚直,吕后多次调戏不成,喝令手下铜锤乱下打死,制成肉酱。高祖归来,只说某是谋反,好不冤枉也。望君上明察’。”
忽然,远处飘来的一大块云朵正巧遮住了竹林上空的阳光,我感到有一丝丝凉意,赶紧把运动服上的连衣帽用上。先贤们见了颇觉稀奇古怪。
“接着司马重湘审第四起案事。” 向秀顿了一会儿,接道:“人犯到齐。重湘问项羽曰:‘兴汉灭楚,都是韩信,汝不告信,反告手下六将?’ 项羽曰:‘是某目中无人不识英雄。韩信弃某而去,实难责怪。只是某兵败垓下,仗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本事,杀出重围逃之乌江渡口,原指望吕马童等六人念及故旧之情,放某一条生路。然此六人竟然逼某自刎,还斩裂肢体六块,各持一块去汉请功。某心中不服。’
四案事查审到此,重湘唤判官将册过来,接曰:‘恩将恩报,仇将仇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候一到,一切将报’。接着口中朗朗发下判词,判官记录。”
向秀刚讲到这里,看起来已如痴如醉的刘伶抢过话头,摇头晃脑酒言酒语:
“—— 汉家天下三分于韩信、彭越、英布。韩信,汝挣来汉家大半江山,发汝来世托生谯乡曹家,名操表字孟德,先为汉相,后为魏王,享汉家山河之大半,那时汝威权盖世,以报前世之仇。当身不可以称帝,明汝确无反叛之心。子受汉禅,尊汝武帝,偿十大功劳也;九江王英布,发汝来世托生江东孙家,名权表字仲谋,先为吴王,后为吴帝,坐镇江东,享一国之富贵也;大梁王彭越,发汝来世托生涿郡刘家,名备字玄德,后为蜀帝。”
——蜀地偏隅,得有几个能人扶助。蒯通,汝足智多谋,发汝来世托生南阳诸葛家,名亮表字孔明,为刘备军师;许复,发汝来世托生襄阳庞家,名统表字士元,帮刘备取西川。庞与韩信同寿,为算命不准之报;项羽,发汝来世托生蒲州解良关家,名羽表字云长,因汝不该火烧咸阳、杀害秦王,注定凶死;樊哙,发汝来世托生范阳涿州张家,名飞表字翼德,因汝不该纵妻助吕后为虐,妻罪夫坐,也该凶死。但樊哙生前忠勇、并无谄媚,项羽不杀太公、不污吕氏,不于酒席上暗算人,注定汝二人来世义勇刚直,死而为神。
—— 戚氏,发汝来世托生甘家,配为刘备正宫;发如意仍为汝子,名禅小字阿斗,嗣为后主,安享四十二年富贵,以偿前世之苦。
——发吕马童等六人来世托生长大后为曹操手下武将,待关羽过五关时斩除此六将,以泄前世乌江逼命之恨。
——发萧何来世托生杨家,名修表字祖德,享曹操大俸大禄,以报三荐之恩;后为曹操诛杀,罚汝哄韩信入长乐宫被戳之罪。
—— 刘邦,汝本为赤帝子,本不该行路时将化成白蛇横卧在大路上休息的白帝子斩杀。所以,本该四百年的大汉江山因白帝子母亲的复仇也被拦腰斩断,分成西汉、东汉。发汝来世托生仍在汉家,后立为汉献帝,一生被曹操欺负,度日如年。正可谓前世君欺臣,来生臣戏君也;吕氏,发汝来世托生伏家,日后仍为献帝之后,夫妻二人被曹操千磨万难,偿长乐宫杀韩信之债。
—— 其他楚汉相争时,所有冤屈之人均可以自诉,并在三国时托生出世。
醉态下的刘伶先贤犹如神助似地清晰讲出竹林七贤心中的古人穿越故事后,右手朝不远处的汉献帝避暑台及二乐台方向指了一指,大笑数声后酣然入睡。
我惊奇得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酒童见怪不怪,继续为众人斟酒。阮咸放下酒爵,起身对我笑道:“老规矩,刘伶兄醉后只听吾言。现在汝过来,与吾一道助扶其到那边的石台上休息。”
我点点头,起身后与阮咸一左一右,搀架刘伶慢慢走到不远处的一块大扁石处,此石较平整,长逾二丈、宽有丈余,的确是个山中临时歇脚的好地方。待刘伶卧躺下,阮咸接续给我介绍:“此石甚怪。刘伶醉后一般至少要二个时辰才能醒来,但卧于此石则不需要半个时辰。”
“所以,后世的人们把此石台叫作刘伶醒酒台。” 我认真回应。阮咸听后笑评:“形象也”。
回到席上。向秀对我道:“后生,刚才说过,待吾等把现今坊间所听到的故事讲完,汝把与一千多年后世人之《三言》中所述的相关故事所不同的地方,讲与吾等听听。”
“刚才,我是边听边与脑海中记忆的《三言》故事作对比。事实上《三言》里的故事,只比汝等先贤刚才所讲的更详细点而已,主要故事梗概还是相同的,大差不差。” 我笑道:“与汝等先贤同时代的陈寿,三十多年后所著《三国志》,到一千多年后的明王朝,被罗贯中改写成了《三国演义》,那才是面目全非呢。”
“《演义》并非《史志》。” 稽康端起酒爵又放下,憾道:“汝提到的陈寿,巴西安汉人。据说比吾年少九岁,少年博学,从小立志长大要效仿太史公修志撰史。只是吾等与其尚未相识。”
“缘分未到。”向秀接道:“吾愿相信,日后定有机会。”
众人默默点头。
“各位先贤,刚刚捉摸着,我是从公元2022年穿越回来的。这一千八百年间,人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科技人文、天时地理的故事,三个月也讲不完。这样,汝等前辈所述故事非常精彩,我来个东施效颦,也讲个故事。” 我兴趣盎然,举爵喝了一口,接道:“汝等可愿意听?”
“这太有意思了。” 阮咸抬头看了看太阳,接道:“时辰还早。各位兄台,吾看可以的。”
“好也,好也。正好等着刘伶醒来。”向秀大笑道:“后生很不错,没有仅用一句‘大差不差’来忽悠吾等。”
“不敢,不敢。” 我双手抱拳相谢,心中又好奇醉酒的刘伶先贤是否真的能一会儿就醒来,无意间朝卧石处那边多看了几眼。
稽康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道:“不用担心,刘伶兄经常这样。最精彩的是有一回曾一醉睡了三年。”
我不信,惊问:“这咋可能呢?”
“是这样。刘伶兄乃海量,品尝过天下无数名酒。”阮咸解释:“杜康乃夏朝的第五个国君,极善酿酒,是酿酒业的祖师爷,亦被尊为酒神。有一回,酒神杜康下凡,在洛阳城中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刘伶从此店门口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心中暗笑,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边进店对杜康道:‘这幅对联写的有意思,但如果我喝三杯不醉,老板得自己将此联铲掉。’杜康认可,举杯相敬,果然三杯下肚天昏地暗,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就人事不省。三年后杜康前来讨要酒钱,刘妻又气又恨,哭闹着要杜康偿命。杜康笑曰:‘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待大家伙儿到墓地打开棺材,刘伶醉意刚消,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哈欠,喷出一股扑鼻的酒香,喃喃夸道:‘好酒啊,好酒’。”
“这可是原版的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 我笑着举爵再敬众位先贤后,打开了话匣子。
“古吴国的先君太伯,姓姬氏,是后稷的后代。后稷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子姜嫄,三皇五帝中帝喾的正妻。代代传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时,在长子太伯和次子、三子间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按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但太王更喜欢三子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太伯明白其父的意思,便与二弟商议,借为父亲采药机会一起躲到南方荆蛮之地,定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后来,周文王把吴地追封给太伯,从太伯建国到最后一代吴王夫差共传二十五位。从第十九代吴王寿梦始,吴国终于强盛起来,开始称王。” 我开始讲述吴越春秋的故事,接道:“古越国的先君叫无余,是夏禹的后裔,三皇五帝中颛顼的后代。无余传了十多代,最后的君主能力实在平庸,无法担当国君重任,最后成了平民。过了十多年,有个人叫无壬的一出生就会讲话,手指上天向着大禹的墓曰:‘吾乃无余国君的后代,将重整先祖的祭祀,替民众向上天求福。’受到民众拥立后成为接续越君的后代。传了数代后,元常成为了越国国君。此时正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的时代。越国的兴盛从元常开始。”
向秀举起酒爵,示意阮咸、嵇康共同敬我一爵酒后,叹道:“时至今日,吾才方知越国中间还断代了数十年。”
“但直到越王元常那时,越国的国力比邻居吴国还是差了太多。此时勾践为太子,虽不曾主政,却雄心勃勃、意气方遒。” 我续讲吴越故事:“越元常九年(公元前502年),越王元常、太子勾践以及太宰石买、大将军灵浮姑等一起会见楚国使臣公主芈季爰及文种等一行,商议越楚两国结盟之事。”
又一次相互敬酒后,我接道:“这芈季爰公主后来成为了勾践之王后。文种也留了下来,成为了越国大夫。”
“依吾之见,文种是集汉初张良、萧何两大能人之能力于一身的越国大功臣。”嵇康接道:“似萧何,一直主持越国的后勤粮草行政事务,支持起长期又庞大的吴越战争开支,举荐了范蠡主持越国军事,范蠡之军事才能不亚于汉初韩信;似张良,向勾践提出了‘灭吴九术’,这是后来越国彻底战胜吴国的国家战略战术。”
“嵇前辈对文种的评价简明扼要、很有见地。”我接道:“再看看吴国,既国力强盛,又拥有孙武这样的‘兵圣’,以及伍子胥这样杰出的相国。在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取得了对楚战争的重大胜利,逼得楚昭王逃亡邻国。吴军主将孙武极力主张退兵,然满怀仇恨的相国伍子胥完全不肯罢休,不久便率部攻占了楚国郢都。”
酒童续酒。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道:“都说伍子胥找到了杀害父兄的楚平王的坟墓,令士卒撬开棺椁,鞭尸三百才算作罢。而吴军士卒在郢都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楚国得到了秦国的支持,秦军救援楚国,吴王阖闾只好退兵。”
阮咸急问:“只是兵圣孙武后来销声匿迹,不知后世千年的人们有没有找到其后来的踪迹?”
“孙武、伍子胥、阖闾作为古吴国的三剑客,曾经一起精诚合作,把吴国经营强大。”我回答:“然后伐楚时,伍子胥过于计较个人私仇,掘了楚平王的墓,如此倒行逆施,孙武心灰意冷,只是碍于自己是由伍子胥介绍给吴王的,不忍不告而辞,继续协助吴王,直到后来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强逼自戕,便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悄悄离开吴都,隐居到姑苏城外很远的乡间穹隆山,并在那里著成了天下第一兵书《孙子兵法》。这是后世学者明确考证的。”
向秀举爵谢道:“谢谢后生,解去吾等长期的心中疑团。”
“对楚国的战争胜利后,吴国进入鼎盛期,吴王阖闾自己觉得该享享清福了,便大兴土木,建造姑苏台。尽管相国伍子胥坚决反对,但阖闾依然我行我素。也就是说,有十年左右吴越两国相安无事。” 我接道:“只是后来越王元常去世,吴王阖闾静极思动,欲乘机攻打越国。相国伍子胥大有异议,认为‘趁越国国丧去攻打他们,天下诸侯国会多有指责’。阖闾不纳谏,于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留伍子胥驻守吴都,自己带三万五千人的精锐之师御驾亲征。此消息传至越国,新越王勾践不胜慌乱,急召众大臣们商议了一整天,议来议去没有一个可行的御敌方案。文种举荐的范蠡初来乍到,开始并不便多言,作为军师,看到勾践双眼看着自己,便提出了自己的战法及在槜李决战的策略。”
“‘槜李之战’的细节,吾等七人多有议论,战争的结果是强国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越国大将灵浮姑的长戈刺中,负重伤后不久去世,夫差接任吴王。”阮咸微醺,摇头晃脑接道:“弱国越军险中得胜,朝中文武大臣对范蠡刮目相看。勾践封范蠡为掌兵大夫,并将自己的纯钧剑赐给了范蠡。也从此开始了华夏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对决。”
“至于此战为什么越国能够获胜。”我接道:“一是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二是擒贼先擒王,越国获胜的重要原因是大将灵浮姑,其一戈刺中吴王阖闾使之重伤,镇住也吓坏了吴国将士,鸟无头不飞么。”
三位先贤相互看了看,缄口不言。向秀忽问:“后生。社会上一直流传着几百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吾等七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几位认为‘一夜白头’是民间渲染惊险情节的夸张,别处从无印证。后世是咋说的?”
我想了一下,回道: “这个方面我了解不多。一千多年后,海外有个叫法兰西的国家,其国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未能幸免。其被斩首后,人们发现码丽的头发一夜间由褐色变成了灰白色,好几位贴身侍女证实是一夜变白的。有后人研究了从公元1800年到公元2013年间能收集到的近二百个相关案例,发现的确有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骤然变大。所以,后人把这种一夜白头现象称为玛丽•安东尼特综合症。”
三贤点头:“是这样啊。”阮咸接问:“后生,三年后的‘夫椒之战’呢?”
“吴国自槜李战败后,夫差立志为父王报仇,并以三年丧期为限。在相国伍子胥的全力辅助下,三年大有成效。正愁没有战争的借口,没想到好大喜功的越王勾践竟采用太宰石买的主张,在得到吴国一直强军备战的情况后,不顾文种、范蠡的反对,竟先发制人,于勾践三年(公元前493年)主动对吴国发起了‘夫椒之战’。”
我举爵轻饮润嗓后,接道:“与槜李战事相反,开战没几天,越军完全陷入了被动。逃了两天两夜后,勾践带着仅剩的数千士卒,遁入越国中心之境的会稽山中。吴王夫差派三万士卒把会稽山重重包围起来。多日后,逃跑的士卒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缺乏。勾践痛心疾首对范蠡与文种曰:‘怪孤没听二位大夫之劝,如今完全可能困死在此。大夫可有反败为胜的奇策?’范蠡摇头:‘如今情况,反败为胜已经不可能。唯一考虑是如何活下去!’ 勾践听完顿时失去信心、颓然坐地。越军士卒见国王颓丧,大多怨声载道,但谁不敢指责越王勾践,便愤怒声讨积极鼓吹此次主动开战的太宰石买。勾践心中明白,抬眼看了看范蠡、文种,低头沉思良久后,出隐身山洞对士卒们宣布了石买的罪过,下令必须乱刀斩之。”
三先贤沉默。
“杀了石买,算是暂时安定了军心。但接下来该咋办?文种斗胆建议议和。范蠡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一连三天,勾践不吃不喝、不睡不语。终于想通后,派文种下山议和。”我接道:“文种下山,跪地而行,叩头九拜,口称‘越国愿做吴国纳贡的属国,越王愿做吴王的奴仆,王后愿做吴王妃的贱婢。’夫差十分受用,正欲答应。相国伍子胥急忙上前劝阻,谏言必须杀掉勾践并吞越国全部。”
阵阵微风拂来,近处竹叶沙沙,远处笛声悠悠。
“话分两头。在文种下山求和之际,范蠡全力暗做吴国太宰伯嚭的工作,悄悄派人送上了数箱黄金珠宝。贪婪的伯嚭答应说服吴王夫差,接受勾践入吴当国王的奴仆。”我举爵润嗓后,义愤评论:“典型的第五纵队,里应外合。”
三先贤懵懂,稽康急问:“何为第五纵队?”
我解释:“一千多年后,海外有个国家叫西班牙。该国内战时,叛军用四个纵队进攻首都马德里,把潜伏在城里的叛乱分子组织起来叫做第五纵队。后来泛指内部潜藏的敌方人员或组织。”
三贤齐道:“约定成俗了。”
“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准远高于中原地区。” 稽康拿起酒爵又放下,又问:“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陪伴了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及后来的许多日子,乃古代著名的宝剑。后来失去踪迹,再没有其音讯。后世可有其消息?”
我告诉众贤:“公元1965年冬天,荆楚地区民众兴修水利。无意中挖开一座楚国古墓,里面发现了越王勾践剑,完全没有任何锈迹。发现者从剑鞘中抽出宝剑时,周边人众顿感冷光闪闪、寒气逼人。据说当时有一个年青的冒失鬼,急着用手去轻试剑刃,立刻满手鲜血。”
三先贤向我举爵:“真乃奇迹也”。
“相国伍子胥反对无效。不久后的议和结果是:越国浙江(今钱塘江)以西的土地全归吴国,浙东越民每年纳贡,勾践夫妇及越主要大臣入吴为奴。就是说,‘夫椒之战’以吴国大胜而结束。”我举爵回应,接道:“文种留在越国代勾践管理国家,范蠡陪勾践夫妇赴吴国为奴。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的侮辱与刻薄对待实乃罄竹难书,范蠡受吴王邀约入吴做官也要被婉拒,不离不弃陪在勾践左右。期间,相国伍子胥多次劝请吴王诛杀勾践、其自己也派遣杀手入住所暗杀勾践,均未获成功。反复多次惹怒吴王后,伍子胥反遭夫差强逼而自刎。”
“老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向秀接道:“吴国失去了伍子胥和孙武,加上重用早已心叛的太宰伯嚭,从此吴国走上了不归路。”
“前辈高见。” 我接道:“勾践遭难三年后,终于逃生虎口回到越国都城诸暨。头一件大事就是祭祀禹王,接着召集文种、范蠡讨教兴越灭吴大计。文种献上了灭吴九术:一是尊敬天地,侍奉神灵,求得护佑;二是厚礼赠送吴王、财物贿赂吴国伯嚭那样的重臣;三是高价买进吴国粮食,使吴国粮库空虚;四是向吴王赠送美女,迷惑其心智;五是赠送吴国能工巧匠和精美良材,为吴王修建宫殿,耗尽其国力;六是抬高其谀臣地位,使其居功自傲;七是分化吴王的谏诤之臣,使其相互残杀;八是使越国民强,准备锐利武器;九是训练坚强的越国军队。”范蠡提醒越王:‘文大夫的计略是七伤拳,可损伤吴国,但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君上一定要时时记起三年为奴之恨,须卧薪尝胆不可懈怠。至于美女,当年吾为了解越国人文地理,在会稽山若耶溪旁苎梦西村,遇见一个叫施夷光的姑娘,有沉鱼落雁之美貌,而且谈吐极为不俗,最重要的是有为越国效力之心,可以献于夫差’。”
稽康接问:“吾等七人对勾践卧薪尝胆的做法多有争论。后人是如何看待的?”
我想起了网络上的一种观点,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卧薪尝胆的故事最好不要再讲。但我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勾践从人品上讲的确不是好人。但撇开个人品行,单从‘卧薪尝胆’这件事情上来讲,那是值得思考甚至效仿的。”
三先贤深以为然。
“可叹吴王夫差全然不知卧榻之侧死敌的算计,大兴土木为新得宠妾西施在砚石山(今灵岩山)的最高处修建一座高大的琴台和巨大的别宫。吴人称美女为娃,此处又称‘馆娃宫’,铜勾玉槛、楼阁玲珑、金碧辉煌,浣花池、吴王井、长寿亭、九曲长廊。吴人为建此馆受尽苦楚,甚至引发暴乱。吴王夫差渐渐变成了一个荒诞、奢靡、傲慢的昏君。”我接道:“此时的夫差已经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一意孤行。还做起了天下霸主的美梦,带领吴国精锐全部北上,参加与齐、晋等大小诸侯国的黄池会盟,终成事实上的盟主,后被周天子称为伯父,确认其为诸侯国中的霸主。”
稽康叹道:“一代枭雄兮!”
“最大的问题来了。吴国精锐尽出,国内军力空虚。被吴国蹂躏十二年之久的越国乘机全面反击,于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发起了‘笠泽之战’,又经过八年鏖战,也就是会稽之耻二十年,吴国战败,夫差被擒。”我接道:“后来夫差亦想议和,勾践本拟同意却被范蠡劝阻,吴王夫差在余杭山拔剑自戕身亡。”
阮咸抬头看天,稍后沉声道:“夫差悲壮也!”
“吴国的太宰伯嚭自视对越国有功,期待越国仍做大官,被范蠡以‘不患君、太贪婪’为由,谏议越王将其烹杀。”我接道:“范蠡又悄悄地再三建议文种一起离开勾践,‘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不久就被越王勾践以‘莫须有’罪名斩杀。范蠡则星夜离开,一方面泛舟五湖,四处寻找曾经心仪的西施;一方面经商成富商巨贾,被后世老百姓尊为财神。”
“说得好。”就在我与三先贤聊天喝酒的这么一会儿功夫,刘伶从醒酒台上已经起来了,伸个大大的懒腰后又来入席加入了聊天。顺手拿起自己原先喝后有点剩酒的酒爵,端起后一口饮尽,向我介绍:“那块醒酒石甚是奇特,躺在此石上不但醒酒快,而且醒来后脑不昏、嘴不干。”
我点头暗想:“刘伶醒酒石,名不虚传。”
“记得吾刚刚大醉之中,把仿间传说中的‘汉初恩怨汉尾报’的故事结局说了一遍。”刘伶接道:“巧合的是,吾醉后在睡梦里巧遇酒神杜康,又一起小酌了一会儿。杜酒神给吾讲了一个‘吴越恩仇明初报’的故事,大家伙可有兴趣听听?”
我扫了一下稽康、向秀、阮咸三位先贤,似乎也都进入醉醺状态,不忍拒绝一个前辈先贤的善意,端起酒爵独敬刘伶,接道:“愿闻其详。”
“吾倒叙故事。”刘伶满饮一爵后,回忆梦中杜康酒神说的:
“——发勾践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濠州朱家,开创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基业。因其人格低劣,在荒年时向吴国借粮,次年丰收后将种子煮熟之后归还吴国,吴国的老百姓播下这些种子后,就颗粒无收,罚其年少时家庭极贫,乞讨流浪三年;无故诛杀大功臣文种,罚其朱家江山末代皇帝不能善终。其前世待人刻薄,转世后对人仍然苛狠。
——发夫差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开国朱皇帝家中为其第四子,先封燕王,为朱家后代皇帝。越胜吴败,两国合一,许勾践转世先当皇帝而后汝为后任皇帝,以示大同。其生前雄才大略,转世成皇帝后仍建立不世功业。‘夫椒之战’获胜后,勾践用杀妻灭子威胁放其一条生路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把勾践带到了吴国,许其娶得贤妻,助其开拓霸业;其不合逼迫大功臣相国伍子胥自戕,罚其不得直接继承大统。
——发芈季爰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凤阳府宿州马家。其跟随勾践数十年,无论富贵或贫穷都不离不弃,相夫教子,许其为大明皇后,一生得宠。
——发西施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濠州徐家,后嫁于朱燕王为妃,待该子继位即为皇后,助其开创大明霸业。许其开始一心为了越国,虽非真心待夫差,然日久生情,乃至相濡以沫,越破吴后独自隐世。
——发范蠡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濠州徐家,名达表字天德,文武双全、尤善治军,为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并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因越国战胜吴国后,其及时离朝堂逍遥于乡野,对勾践有始无终,罚其患病生疮,吃下朱皇帝赐给的烧鹅后毒发身亡。
——发伍子胥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青田刘家,名基表字伯温文,文为一代宗师,武有帷幄奇谋,其气刚正,许其助阖闾成就吴国大业;其被逼用吴王赏己的属镂剑自刎并嘱家人将双眼挖出挂到姑苏城东门‘要亲眼看到十年以内越国把吴国灭除’,许其耳聪目明、神机妙算,能知天文地理、晓阴阳八卦、察前世未来;其率吴军攻破楚国郢都后,将楚平王鞭尸三百,罚其死后棺椁亦被朝廷授意撬开。
——发文种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濠州汤家,名和字鼎臣。为人谨慎,沉敏多智,爵至信国公。其为越王提出灭吴九术,且勾践在吴国为奴的三年里,兢兢业业为其打理国家,助越国成就霸业,却不幸被勾践斩杀,许其能在大明朝开国的这一滩浑水中能独善其身,自污七年却换来了自身的善终和子孙近两百年的平安。
——发灵浮姑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凤阳常家,名遇春字伯仁。其对越王忠心耿耿,屡立战功,许其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官至元帅;其战场刺伤致阖闾薨,虽说各为其主,但终有以下犯上之嫌,罚其英年早逝。
——发伯嚭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台州府方家,名孝儒字希直,工文章,醇深雄迈。其背吴王私通越国,致吴国灭,罚其被朱四子皇帝下旨灭十族,以雪前世之仇。
——发石买后世托生于千年后的长洲姚家,名广孝字斯道,佛名道衍,诸子百家无不贯穿,发挥激昂。其对越国无论主和或主战,均为国家考虑,非百姓忠臣或奸臣所能简单评价。在夫椒之战惨败后,被越王勾践斩杀以安军心,确有冤屈。许其后世助朱四子皇帝的靖难之役最终获胜,报前世之仇,并以文臣配享太庙。
——凡吴越春秋期间有冤人皆在千年后转世托生。”
刘伶一口气讲述完从酒神杜康处听到的故事,问我:“后生,汝等后世人有否听到这个故事?”
“闻所未闻。这样的故事,确能启发世人‘多做善事莫积恶’。” 我深以为然,惟一疑道:“只是这样百岁千年、几代百代的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呢?地藏王菩萨的宏图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何时才能实现呢?”
“梦醒了!”突然,我被一阵急促的呼声所惊醒,同行驴友们围站在我身边,陪同旅游的河南老友关切的问道:“兄弟,你这一觉足足睡了近一个多小时,只听得你一会儿笑一会儿哼、一会儿惊一会儿诈,梦见什么了?”
“云台山梦事。”我笑着回答。
作者:盛 夏(中集同创公司)
二零二三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