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二者争论的实质
近日,一个武汉疫区的普通“日记”再起风波,声浪滔天,贬褒有之。
它似乎成了一个人性的“测试盒”,检测着每人的状况,并由此把人们分出两类:健康的和携带“病毒”的。前者呈阴性,后一种呈阳性。
检测效果屡试不爽,远高于有些医用“测试盒”。
两类人不同的实质,乃有如下区别:
A. 文学对社会是不是只能歌颂赞美不能批评,批判;
B.文学对人是不是只能讲阶级斗争,不能书写人人皆有的人性,普世价值;
C.文学为了所谓家国“面子”、“利益”,是不是要么沉默要么文过饰非,而不能个人直抒胸臆,说些真情实感,所见所闻;
D.文学是不是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只能写幸福快乐岁月静好不能写痛苦不快乐苦难难熬;
当然还有其他。
这些问题不真正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就免谈真的文学,自由的文学。
在外国早已解决的创作自由、题材几无无禁区(大概除了宗教)的今天,我们还在为文学能不能反映现实,揭露阴暗面,随意书写自我感受而争论不休。总是用一些狭隘的东西钳制你,想想真是幼稚,可悲。
究其原因,就是把文学当成一种宣传工具的观念大有人在。他们忘记了历史的无数教训。
还文学以自由。
还文学以人的文学。
还文学辽阔的天空。
请那些人醒一醒吧,收回你们的拳头和棍棒。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26.不同的天空
在你精神的天空,你能轻易地感觉到,有两个不同天空的展现。
一个是萧杀,紧张,风声鹤唳,乃至恐怖,似乎乱云飞渡,寒风阵阵。一个巨大的凶兽张牙舞爪,露出凶牙,射出狠光。
他们把人划为两种:我和异己,好人和坏人,我方和敌人。主张对非我进行不懈地斗争,专政。
假若实行了那一套,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头落地,多少人沦陷囹圄。他们会以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第五纵队的罪名,大肆陷害,重演文革的悲剧。
其实,真的回到过去,这些人自己也不一定保全其身,永远春风得意。即便带个大娘上街或者腰缠万贯也变得极其危险,说不像个“无产阶级”的样子,一夜之间由革命者变成个走资派、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分子也说不定。
那是个恐怖可怕的时代,没有人敢说能自保其身,全身而退。
再抬头看看另一片天空。
上面晴朗,祥和,云卷云舒。
这个天空之下,有宽松的社会环境,说话不再神色紧张,不需要消灭不同想法的人,有财富不再是罪恶,等等。
维持秩序的方法就是法治。
27.那些人的惯常手段
在整人方面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不说秦汉明清之远,几十年前的WG可谓登峰造极,集大成也。以至于到今天仍有人留恋不舍,不时拿来演练一番,唯恐“文化遗产”失传。
以文化圈为例。
比如谁的思想观点不与他们相同,发表的文字不使他们喜欢,他们就会对你上手段。
先是对你的文字大加攻击,污蔑。
其实他们所谓的批评,无非就是打棍子,扣帽子,上纲上线那一套。少有理性的平心静气的学术分析,探讨。
论争的结果常常弄得他们理屈词穷,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于是乎恼凶成怒,便拿出第二个手段——进行人身攻击。最常用的就是用道德,财富,家庭之类的什么手段,抹黑你,矮化你,让众人对你的人格失去好的印象。
利用大众对于人格道德的洁癖,对于财富等的嫉妒心理,夸大其词,捕风捉影,编造污点,抹黑你,把你搞臭。
这一招在我们这个国家往往很奏效。
虽然这手段有些无耻,很龌龊。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他们把别人身上一个微小的“痦子”,或者一个什么习惯,爱好,拿来做文章,使其在放大镜下无限放大,加以虚构,最后“痦子”变成大山,一个习惯爱好都能把他变成非人类。
28.良知的刨子
人的良知就像一个有利刃的刨子,推向世间的大地,削去凸出的丑恶,愚蠢,使得人间更为平坦,开阔。
29.作家和他的作品
作家也是一个凡人,在现实中常常是不完美的。很可能并不是像人们对他想像的那样完美。倒是很可能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习惯是独特的,私人化的。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符合是人的眼光,像天上的圣人一样完美无缺。
他们只按照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生活于世。
其实不完美才是常理和现实。
即使作家本人生活里有些瑕疵,不完美,与作品是否优秀、完美,又有多少关系呢。
作品只是他的一个孩子。不完美的父母也能照样生出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不是吗。
我们知道,除了写作和其他,福克纳在生活中还是一个爱撒谎,嗜酒如命的人;海明威除了嗜酒,还喜欢打架,泡女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如命;纪德,王尔德则有同性恋的嫌疑。
有这些“缺点”“恶习”,并不影响他们写出了伟大完美的作品。
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婚姻中均出过轨,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身上的“瑕疵”就否认他们美轮美奂的诗文。
所以,还是不要动不动拿作者本人说事为好。要是那样,恐怕世界上难有几本书籍可读。
或许有人会问,你不是说过有什么样的鸡就下什么样的蛋吗,可见作者与作者不无关系。是的,但是我更多的是指思想,价值观,审美观,生活经验,个人风格等。但是拿作家的个人家庭、财富或者琐碎小事说事,恶意地抹黑,污蔑,就难说与作品有什么关系了。
在一些争论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人搞个人人身攻击,使得文化学术争论走到歪道上去,实在不好。
这样的,无论是左或右,我都不赞成。
2020.4.11